【鲁大要闻】【光明日报】鲁东大学:善用红色资源 构建“四场域同频共振”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in #cn5 days ago

鲁东大学坐落于胶东红色革命发祥地——烟台,是胶东公学红色血脉的延续。近年来,鲁东大学深入挖掘和整合运用校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四场域同频共振”大思政课教育体系,探索出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新模式。

构筑育人“思想原料库” 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学校系统挖掘所处胶东地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阐释胶东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根脉、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构筑红色基因育人“思想原料库”,作为打造高质量“大思政课”的重要支撑。组建专家团队赴烟台、青岛、威海、潍坊等18个市县、42个单位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学校前身的红色历史,编纂《红色鲁东——鲁东大学红色记忆》红色教育读本,举办《红色鲁东》新书首发式和诵读会;出版12卷本的《胶东红色文化系列丛书》。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采录整理200余位胶东籍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料,为“大思政课”教学提供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理论素材。

此外,学校成立“胶东红色文化研究”“课程思政研究”等研究团队,出版《胶东红色文化概论》《胶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究》等系列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坚持推动社会资源向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转化,有效促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 推动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始终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发挥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灵魂课程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相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以校地独特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山东省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为平台,加大优质课程建设力度。学校先后培育2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及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4门线上思政示范案例课。

学校坚持专兼结合、引培并举,着力打造高素质、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的红色育人共同体,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建“专业教师+思政专家+行业模范”师资团队,开发《优秀案例选编》,形成“红色基因—专业能力—社会贡献”转化链,打造“大思政课”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 赋能教育提质增效

学校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潮流,把脉“Z世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需求期待,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率先创建高校“红色文化网上教育馆”,获评2024年度教育部思政精品案例。开发和建立“鲁东大学红色文化数据库”,胶东革命史料、课程思政案例等各类数据资源库,实现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育人中的全矩阵呈现和信息共享利用,有效提高思政课“讲道理”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进红色资源育人效能跃升。

重视思政课实践性 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实践育人摆在“大思政课”建设的突出位置,秉持“理论学习—红色研学—成果反馈—持续优化”的实践育人理念,探索建立馆校合力育人模式,把思政课堂搬进红色场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与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杨子荣纪念馆、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等馆所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阵地和场域。

同时,学校积极组建实践研学团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海防线上的思政课”等实践课教学,形成调研报告10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表彰220余项,其中学校“鲁利童辛”实践团3次被确立为团中央志愿服务团。红色资源实践育人“知行合一”,有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红色领航,十余载矢志不渝结硕果。学校2022年获评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培养出大批心怀家国、勇担使命的优秀学子。近年来,累计有6000余名毕业生主动选择奔赴基层,投身乡村振兴、支援边疆建设。(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李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