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捡西瓜丢芝麻的做事方式

in #free16 hours ago

做捡西瓜丢芝麻的做事方式

看问题的思维和做事方式决定一个人命和运。
在《硅谷来信》中,吴军老师的《见识》这本书里,都提到过一个“捡西瓜和捡芝麻”的比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是在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比如,为了省几块钱的打车费,宁愿多走十几二十分钟的路;又比如,为了领一盒鸡蛋,大清早就去排队;还有,为了省几十块钱的折扣,通宵抢购打折商品;或者,为了省钱而让自己吃苦等等。
他讲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捡了芝麻就丢了西瓜。这里的“西瓜”指的是不会善用、不会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时间其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收入,这才是真正“捡西瓜”的事情。
举个例子,他说二十年前,只要会英文、会开车,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有口饭吃。但现在,这两项技能已经变成了大多数人都会的基本能力,不再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所以相关的收入也趋于平均,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那应该怎么做?他说,一个人能不能赚钱,关键在于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的方法。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时他邻居的一位师姐,超常发挥考上了清华大学。有一次在校友会上,他问那位师姐,考上清华之后过得怎么样。她说,吃了五年的苦,后来生活还是回归了原样,生活该是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个人的价值和生产力应该大于自己的收入,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回到他提到的例子:十年前、二十年前,靠编程可以赚到很多钱,但随着 AI 的发展,编程逐渐变成大众技能,相关收入也趋于平均。现在,学会一点编程已经很难赚到大钱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关键是让自己具备独特的价值。
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自己的能力变得稀缺,拥有溢价权。他还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他有个朋友从谷歌回到腾讯,别人都说他的选择是对的。他问为什么,朋友回答说,因为腾讯有定价权,也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像谷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同样具备定价权和内在价值。而反观乐视,虽然当时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热捧,但它并没有真正的内在价值。
他的这位朋友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只选择那些有内在价值和定价权的公司,不会去追逐那些“快钱”。因为快钱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观点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稀缺的能力,提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这才是“捡西瓜”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总去做“捡芝麻”的事情。
当然,想要做好“捡西瓜”的事,必须为自己定下原则,并且长期、持续地努力。努力和奋斗,始终是最基本的功夫。
只要不努力、不奋斗,向下滑的通道非常宽敞且顺畅。一个人总会有好运的时候,也总会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就好。比如,有一句俗话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可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待,畅想那一二件能做好的事情。
就像冯仑,他做地产时经常讲:“把丧事当作喜事办,把喜事当作丧事办。”某种程度上,他就是从危机中看出机会,从机会中看出危机,为每一次周期的变动做好自己的准备,包括资源的准备、组织的准备等等。
回到个人,长期持续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那怎么做才能成长?比如每天朗读英语资料,复习学习过的概念。就好比富足人生社群里面讲的,定投读书、健身、帮朋友、陪家人,这些都是捡西瓜的事情,都是可以长期持续做的事情。要把这些融入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就能用定投这个策略,把坏事变成好事,就能做到捡西瓜。因为西瓜的体积和重量比芝麻大几万倍。
希望你能找到你的西瓜,并把它捡到。
思考与行动:
1.平时你看问题的方式和做事的方法是偏于积极还是消极的?
2.如何转换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方法?
3.你有什么长期持续让自己成长的事情?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捡芝麻丢西瓜》这篇文章的个人理解与思考,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最重要的是,这种行动能抓住你自己的习惯,磨练出独特且稀缺的能力。如果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请把它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