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惑,就出门

in #free19 days ago

一困惑,就出门

从上周开始,每天开始朗读《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的英文版,每天读一个章节。我用微信读书播放音频,然后跟着一起朗读。这样,耳朵能听一遍,嘴巴能跟着发音一遍,眼睛也能跟着看一遍。遇到不会的单词我会划线标记,遇到发音不准的地方就停下来,反复多练几遍。

李笑来老师布置过一个作业:如果想真正习得一门语言,就要每天花3个小时,总共投入1000个有效小时。这样算下来,大概需要300到330天,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其实,能真正做到每天投入3个小时的人很少,但还是有一些同伴已经坚持了七八百个小时。我看到有个战友每天直播朗读英语,一个多小时,真的很厉害。总是有人在默默行动。

而我每天朗读的时间大概只有10到20分钟,和3个小时相比,差了18倍。进步的速度自然也会慢18倍。想想看,这其实是自己的选择造成的。一个人成年之后,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他的言行、表达、输入和输出,很多时候都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虽然很多人会说“身不由己”,但其实“身不由己”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一个人成年后变成什么样,大多数还是由自己的输入决定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多维度的输入,也会带来多维度的吸收。
如果输入做得更好,最终自己的成长效率和收获速度也会更高。关键是要先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列出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就要去寻找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最重要的不是空想,而是用实际行动去填满每一天。就像《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提到的钟道隆教授,他每天都坚持抄写和听写一张A4纸的英文。为了这个目标,他用坏了很多支笔,也用坏了不少收音机。就这样坚持了一年,他最终成为了高级翻译家。

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坚持用下去,都会有进步。当然,不同的方法之间还是会有效率上的差异,有些细节也会影响最终的效果。但归根结底,做总比不做好,这就是最核心的思路。
比如说,想要每天保持文字输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输入。输入量不够,就没有足够的素材可以加工,输出的内容质量自然也不会太高。

现在,随着AI时代的到来,1人公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今天我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阿里国际站上的一个团队。他们五个人专门卖拖鞋,每个人负责一个岗位,但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十几个人的团队。秘诀就在于,每个人都用五六个AI工具来协助自己的工作流程,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自动化流程。

这个五人团队的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平均每人贡献了五六百万。他们的目标是冲击5000万大关。通过将AI工作流融入SOP(标准操作流程)中,他们显著减少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如何利用工具武装自己?
学习使用工具确实需要成本,但越熟练,能力就越强。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他思考了很久如何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最终找到了写书这个方法。总结来说,任何有创意的内容或产品,都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事实上,从想到、学到、做到,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一想就能做到,而是需要经过思考、学习,最终通过行动将产品做出来,才能真正跨越“学到”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实现真正的成长。
那么,什么是成长?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成长就是不断做到、不断学到。而彪悍一只猫则认为,成长就是不断尝试,直到长出结果,就像种田一定要长出粮食一样。

当你感到困惑时,不妨多出去走走,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想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多交流,或许能找到新的灵感和方向。
即使无法直接交流,也要保持关注和观察。这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就像打开一扇天窗。正如得到新商语学院所倡导的:遇到困惑就出门走走。出门总能带来启发,即使没有直接收获,思路也会被打开,最终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思考与行动:

  1. 当你感到困惑时,该如何应对?
  2.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3. 为此,你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

关于成长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个人困惑及寻找思路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能为你带来启发。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思考付诸行动,走好自己的路。

如果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