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驱动力与成长复利
自我驱动力与成长复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个每天专注于成长的人,每天都会有最重要的事情要做。其实,日常的定投本质上就是持续的成长,就像竹子的根系一样,可能要扎根十年之久,但一旦到了合适的时机,竹子就能在短时间,甚至一天时间内迅速生长几米。
所以,一个人每天的行动,关键在于找到自己内在的驱动力,也就是找到内在的“发动机”或“永动机”,让自己能够自然而然地去做事情,不需要别人催促,也不需要自己强迫。当时机成熟,自然就会用行动去实践。
那么,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是什么?这就需要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是否愿意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如果只是想想而不去做,那是没有用的,甚至比白日梦还不如。光说不练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刚需。
比如说,一个人想要成长,就要思考自己想成长成什么样子,然后以终为始,倒推每一步该怎么做。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其实,每个人的起点都差不多,但在时间的积累和持续行动下,最终每个人的成长和世界都会有天壤之别。
喻颖正曾经用一个复利公式来说明这个道理:你的成就等于人生算法乘以大量行动的平方。我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巨大的价值,必须依靠复利效应。没有复利效应,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比如,在得到APP平台上,很多老师练习写作这门手艺,一练就是十年、二十年,长期持续地积累,这就是复利效应的体现。
他们因此收获了写作这门能力的复利效应。还有很多奥运会冠军也是如此,他们从几岁开始练习,比如体操,有的人两三岁就开始训练,一直坚持十年以上,才有机会参加世界级的比赛。
再比如巴菲特的财富,90%以上都是在他五十多岁以后才获得的。有人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策略那么简单,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也做不到?”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真实且有力量,他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你看,这个“慢慢变富”到底有多慢?比如,如果能找到年化复合收益率26%的业务,十年可以实现十倍增长,二十年就是一百倍。但有多少人愿意等到二十年?基本上只有万中其一,甚至十万中其一的人能做到。
其他人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没有行动的意愿、动力和实践追踪。只是知道,并没有真正去做,也没有真正成长。因为成长不仅仅是知道,更重要的是做到,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所以要反复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什么是最重要的。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后,就要不断赋予它伟大的意义。比如,每天写作,可以赋予它负面的意义,把自己“吓”到必须去做,比如“不用文字生产就生不如死”、“不用 AI 提高生产力就生不如死”、“不做每天的成长的事就生不如死”等等。当然,也可以赋予正面的伟大意义,这样也很好。
比如现在写的每一个字,未来可能会价值一毛钱一个字,甚至一块钱一个字,最终可能达到十块钱一个。只要长期持续,这些文字都能穿透时间,成为优秀的篇章,甚至能穿透人间。比如这两天复习2011年5月份李笑来写的文章,其中提到“此物一出,天下反了”。他对中本聪的论文理解相对深刻,并用行动去实践这个实验,因此收获了其中的价值。
有些人看不懂,有些人看得懂,但看得懂的人不行动,看不懂的人更加不行动,最终造成了认知的差异。在这些认知差异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去做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最终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且正确,与主流价值不一致。当这个正确出现的时候,收益就是巨大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李笑来老师说他得从唐朝开始打工,到21世纪800多年不吃不喝,才能积累起个人的财富。然而,他用不到短短的20年时间就做到了。这就是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价值。很多时候常常是错坏的,很多时候常常是吃满脸灰的,很多时候尝试不愉快的。但只要长期持续收获复利,其中的价值就可以弥补所有的过往挫折。正确成长的动力,请找到自己的刚需,找到自己的驱动力,不断让这个驱动力越来越强大。
思考与行动:
- 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找到自己的刚需?
- 是否每天都要做促进自我成长的事情?
- 如何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
以上是关于自我驱动力的个人思考与实践,希望能为你的成长带来启发。最重要的是,要用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成长和驱动力。如果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