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长周期不会再出现了吗?
如果你接触过加密货币领域哪怕一点时间,可能都听说过比特币的四年周期。
这个节奏几乎成了信条。
激进的牛市、史诗般的顶峰、残酷的崩盘以及漫长的平静积累期,每四年如时钟般循环重复。
而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模式确实像预言般真实。
这一切都与比特币的事件相关。
那些大约每21万个区块或四年左右发生的区块奖励程序性削减。
当新比特币进入流通的数量被削减时,供应就会收紧。
理论上,这就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原因。
历史上我们看到它这样发展:
2012年,比特币为2013年末接近1100美元的顶峰奠定了基础。
2016年的事件则推动了2017年接近2万美元的史诗级上涨。
随后便迎来了2020年,接着在2021年出现了爆炸性的涨势,价格飙升至6.9万美元。
因此,当2024年在同年4月到来时,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当然,我们已经创下了新的历史最高点。
比特币在8月14日达到峰值,超过12.4万美元。
仅在经历了四个月之后。
但这次,模式并不完全相同。
价格增长变得更加温和。
我们没有看到像早期周期那样的10倍涨幅。
从2024年的低点到今年8月的高点,我们只看到了大约1.8倍的增幅。
这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四年周期是否正在瓦解?
要了解我们将要走向何方,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想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这一理论本身追溯到中本聪的白皮书。
通过将比特币供应限制在2100万枚,并内置可预测的机制,中本聪创造了一种人为稀缺的模型,这更像数字黄金而非法定货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每隔几年就会重复出现的这一模式,四年周期获得了动力,分析师、影响者乃至机构开始围绕它制定策略。
我们有了像Stock toflow这样的模型。
我们看到了来自Glass Node、Bitwise和CryptoQuant的图表。
甚至像CNBC这样的媒体也开始将周期视为加密宇宙的基本法则。
但周期并非凭空发生。
它们由行为驱动,由狂热驱动,由恐惧驱动,也由市场本身的机制驱动。
所以如果行为发生变化,或者市场结构演变,那么周期或许也会随之改变。
而目前,这似乎正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那么,让我们分析一下多年来真正驱动这些周期的因素,因为这不仅仅是机制本身。
核心上是的,我们已经控制了供应端。
每次减半都会减少矿工获得的新比特币数量,发行率减半。
2024年,这意味着从每个区块6.25比特币降至3.125。
每天进入流通的币变少了,这会紧缩供应,尤其是如果需求保持不变或增长。
这种简单的供需动态历史上有力地推动了价格上涨。
但供应只是拼图的一部分。
需求也起着巨大作用。
在早期周期中,需求主要来自散户投资者,像你我这样的新手在初次发现比特币。
媒体炒作助长了这一趋势。
我们经历了2017年的ICO热潮,然后是2021年的DeFi和NFTTS热潮。
每一波浪潮都带来了新鲜资本,通常是由FOMO而非基本面驱动。
但需求并不仅仅源于兴奋。
它也随着整体经济波动,特别是全球流动性。
过去五年,比特币价格实际上与M2货币供应显示出相当强的相关性,大约85%。
当央行向系统注入流动性,印钞,无论是通过刺激还是量化宽松,这些资金往往会流入风险资产,包括比特币。
目前在2025年,全球M2处于创纪录的55.4848万亿美元。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一些分析师认为仅凭流动性动力,比特币可能达到17万美元。
然后我们还有机构资金流入。
像微策略这样的公司,像贝莱德IBIT这样的ETF,以及养老基金都在将大量资金投入比特币。
截至8月,IBIT单独就持有超过850亿美元资产。
这相当于超过70万个比特币。
而这种需求是不同的。
它不像零售需求那样具有投机性。
机构倾向于大量购买。
他们持有时间更长,并将比特币视为战略资产而非快速交易。
但周期并不仅仅是供需问题。
它们也是心理因素。
长期持有者往往在市场顶部获利了结。
我们一次次看到这种模式。
而在抛售之后,通常会出现一个积累期,此时信念在表面之下悄然建立。
像Glass Node这样的链上指标实际上清晰地描绘出狂热、疲惫和重生的各个阶段。
最后,还需要考虑外部冲击。
监管变化、地缘政治事件,甚至技术升级如闪电网络。
这些因素都能加速或扰乱周期的节奏。
是的,这个四年周期源于“拥有”,但一次次被更宏大的因素网络所塑造。
而这就是局势开始转变的地方。
现在,事情变得有趣了,因为虽然比特币的四年周期仍显生机,但当前市场表现略有不同。
来看最新的“拥有”。
它发生在2024年4月,比特币在2025年8月达到约12.4万美元的新历史高点。
这是“拥有”发生后的16个月,这与历史模式吻合。
2017年和2021年,我们在“拥有”后的12到18个月左右都看到了峰值。
所以乍一看,你可能会说,周期依然活跃。
但深入观察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其一,“拥有”后的反弹比以往周期更为平缓。
从2024年的低点算起,比特币仅上涨了约1.9倍。
这与2013年94倍的飙升或2017年20倍的涨幅相去甚远。
市场缺乏同样的爆发式动力。
波动率也呈现出类似的故事。
今年比特币30天的实际波动率大多在40%到60%之间徘徊。
依然波动,是的,但与过去周期相比要温和得多,过去周期往往在80%到100%之间急剧飙升。
这表明资产类别更加成熟,流动性更深,参与者规模更大。
链上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长期持有者在更谨慎、更成熟的方式下获利了结。
我们没有看到通常定义比特币峰值的恐慌性抛售或狂热性顶部盘整。
本轮周期目前最大的回调仅发生在今年1月的约28%。
这场转变背后究竟是什么?
早已不只是拥有本身。
通货膨胀、利率和央行政策等宏观因素正扮演着更大角色。
比特币与标普500等风险资产的相关性前所未有地高。
我们在美联储会议、通胀数据发布乃至国债拍卖中都能看到这一点。
这个周期正受到宏观流动性和区块奖励的双重驱动。
机构资金流入是重塑节奏的另一个主要力量。
仅2025年,现货比特币ETF就吸引了超过1180亿美元资金,贝莱德IBIT持有的比特币超过70万枚。
这些资金流动持续稳定,不同于过去那种情绪化的散户狂热。
正因如此,一些分析师认为这个周期正在打破。
Bitwise的Matt Hugan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ETF驱动的需求基本上已经领先于市场预期。
它平抑了剧烈波动,我们已经在看到了。
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替代周期。
没有散户狂热,没有戏剧性的顶峰。
其他像Glass Node团队的人认为周期依然存在。
它只是正在演变。
也许我们今年晚些时候还会达到顶峰。
也许只是因为新的市场结构而持续更久或以不同方式展开。
无论情况如何,结论很明确。
比特币的四年周期并未消失,但它不再是驱动这个市场的唯一节奏。
超级周期理论是目前比特币领域中最令人兴奋且最具争议的想法之一。
与重复传统的四年周期——繁荣、崩溃、积累、拥有、再重复——超级周期暗示着不同的事物。
一个长期磨砺的牛市,跨越多年,并非由拥有驱动,而是由更广泛的经济力量和机构采用推动。
在这一理论下,我们过去看到的极端80%崩盘可能被更温和的修正所取代。
想想30%到50%的修正,而不是全面崩盘。
并且比特币不会像时钟一样每四年达到顶峰,而是随着流动性周期、监管清晰度和大资金流入推动更可持续的价格上涨,经历长期上升趋势。
而且有证据表明这正在现在发生。
现在,个人而言,我对这个想法并不完全认同,因此我想提醒你对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保持谨慎。
仅2025年现货比特币ETF的资金流就超过了540亿美元,帮助比特币今年稳步上涨。
主权国家的兴趣也有所增加。
像萨尔瓦多这样的国家继续加强政策立场,美国、巴西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政策制定者正在推出支持加密货币的监管措施。
现在,重要的是,与拥有相关的供应冲击叙事开始让位于次要地位。
美国现货比特币ETF实际上驱动了2025年第二季度比特币75%的涨幅,根据链上数据显示,这些ETF的资金流入已经超过了持有量的10倍以上。这种机构活动支持了超级周期的观点,即周期不再是清晰的四年节奏,而是由全球流动性和持续资金流入驱动的混乱延长波。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点。
我自己也不例外。
一些分析师仍然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他们指出,外部冲击如美联储的急剧转向或地缘政治危机可能会轻易引发另一次残酷的修正,将比特币重新推回我们之前见过的那种裸市场。
因此,争论仍在继续。
我们是在演变成超级周期,还是在编写同一旧故事的更平滑版本?
时间会揭晓答案。
但有一件事很清楚。
比特币不再仅仅是受散户推动、依赖炒作和狂热驱动的资产。
影响这个市场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深、更相互关联。
让我们谈谈机构对比特币的影响,因为已经无法忽视了。
从表面上看,很容易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机构正在为市场带来成熟和深度。
仅在2025年,来自机构的实际资金流入总计约为1180亿美元,主要由现货比特币ETF推动。
这些资金流入不仅仅是象征性的。
它们帮助降低了波动性,并增加了主流对比特币作为合法资产类别的信任。
只看数字就知道了。
比特币的30天波动率已降至约40%至60%。
与股票相比仍然很高,但远低于早期周期中80%至100%的波动幅度。
现在将其与传统市场比较,其中股票通常维持在15%至20%,你就会看到趋同性。
现在,机构投资者不仅购买比特币,还在将其整合。
2025年德勤调查发现,59%的机构计划将管理资产中超过5%配置于加密货币,较2024年显著增长,且超过86%的机构已持有相关敞口或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进入市场。 401k计划和养老金基金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交易所交易基金使退休账户能够便捷地获得比特币的价格敞口。 对普通人而言,这已成为其投资组合中的一条新线。 一条具有通缩、抗审查和全球性的新线。 但这种影响力伴随着权衡。 虽然资金流入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改变了比特币价格的行为方式。 2025年初,尽管有数十亿美元涌入,比特币仍从1月份的高点下跌了28%。 为什么? 因为机构不仅买入,还做空、对冲。 它们使用复杂的衍生品策略来管理敞口。
这样一来,他们引入了不符合传统零售驱动模式的新波动形式。
过去,比特币的涨跌基于情绪和稀缺性。
现在,它会被季度收益和报告以及基金再平衡所驱动。
然后还有中心化问题。
目前,机构控制着超过22%的ETF持有比特币资产。
这是一大块供应量,存放在受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的托管账户中。
这使得比特币更易获取,但同时也使其更容易受到其设计初衷要逃避的力量影响。
因此,虽然机构入场帮助合法化了比特币并抑制了其部分剧烈波动,但也重塑了市场的基因。
现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比特币价格是否会上涨。
而是它能否在上涨的同时保持其灵魂完整。
现在,让我们谈谈机构影响带来的阴暗面。
通过ETF进行操纵的风险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监管空白。
在美国,比特币被归类为商品,这使其受到CFTC的监管。
但问题在于。
现货市场本身并未受到严格监管。
因此,尽管ETF获得了SEC的批准和监控,但其基础资产和价格发现机制仍在相对开放且有时脆弱的环境中运作。
这一空白为操纵创造了各种机会。
例如,ETF引入了一个称为纸比特币的概念。
这些是对比特币份额的权益要求,可以在传统交易所交易,而不一定需要在比特币的公共可审计的点对点网络上实际转移比特币。
这为过度卖空和过度杠杆打开了大门,可以在没有任何实际硬币出售的情况下制造巨大的卖压。
而当价格下跌时,授权参与者——发行和赎回ETF份额的机构——可以触发所持有比特币的强制出售,从而加速崩盘。
此外还有杠杆和反向ETF,它们旨在从比特币的下跌中获利。
这些金融工具会放大短期波动。
所以比特币5%的下跌可能使持有者损失10%或使做空者获利15%。
并且由于它们每日再平衡,可能会无意中将波动性推向市场,尤其是在动荡时期。
重复抵押是另一个问题,同样的比特币可以在金融系统中多次作为抵押品。
这在传统市场中很常见,但在加密领域,它引入了系统性风险。
如果一家公司违约,涟漪效应可能会通过所有接触过同一抵押品的参与方蔓延。
你们还记得Ankor协议吗?
非常相似。
一项2025年的研究发现,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的推出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降低了波动性,但增加了价格发现的非对称性。
这意味着价格正更多地受到套利期货交易和ETF资金流的影响,而不是链上实际比特币需求的影响。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与这些ETF相关的重大丑闻或崩溃,但供应的集中度正在拉响警报。
目前,顶级ETF共同控制着大约771,000枚比特币。
这超过了总供应量的3.5%,基本上由少数华尔街巨头持有。
监管机构了解这些风险,但你知道它们。
2025年,像《天才法案》这样的努力被引入以弥补ETF结构和托管监督的差距,但进展缓慢,执法仍落后于创新。
《天才法案》确实远比对建立CBDC的基础更感兴趣。
但我偏离主题了。
所以,要点是,ETF帮助比特币成长,但也将其带入了一个充满漏洞和扭曲激励的系统。
对于密码朋克来说,这不仅是令人不适的,而且是关乎存亡的。
那么,让我们谈谈这对个人持有者(你和我)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通过ETF持有比特币与你自己使用私钥进行自我托管之间的区别。
乍一看,ETF的便利性很难超越。
无需担心使用硬件钱包管理私钥或理解区块链机制。
而对许多散户投资者而言,尤其是通过传统经纪商或退休账户入市的,正是这种便捷性最终促使他们入市。
实际上,2025年消费者报告显示,14%的加密货币好奇者计划通过ETF进行首次比特币购买。
不是通过加密货币交易所或钱包。
并且根据主动ETF资金流入数据,现在约30%的美国散户投资者通过这种方式入市。
但这种便利性是有代价的。
当你通过ETF持有比特币时,你实际上并未持有比特币。
你持有的是对被幕后管理、交易甚至可能出借的某项资产的所有权凭证。
这意味着你将面临管理费、赎回规则以及基金决策的风险,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不是你的私钥,就不是你的币”的理念。
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在市场崩盘时,ETF持有人和自我保管者都会经历价格下跌。
但反向ETF持有人和做空者能从这种痛苦中获利。
这就形成了一种动态,机构投资者可以在较低价格时潜在地积累更多比特币,而散户投资者在恐慌中抛售。
这就是你需要订阅这个频道的原因,以免你犯同样的错误。
一些长期ETF持有人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那部分卖压是如何被人为制造而非自然的。
同时,ETF正在悄然改变比特币的核心身份。
随着每一项新的401k整合,随着每一个关于加密资产的主流头条新闻,这种框架越来越少关于主权,而更多关于价格表现。
即使在机构投资者中,调查显示只有34%直接持有比特币,而46%计划使用衍生品或ETF。
这是一个明确的转向抽象托管所有权,这具有长期后果。
自我托管仍然提供最高的潜在ROI,无费用,完全控制权,以及对你财富的真正主权,但它也要求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警惕和更多的个人责任。
另一方面,ETF提供了易于进入的途径和更广泛的采用,但以集中控制、削弱比特币有限供应叙事和削弱这一运动所具有的密码朋克边缘为代价。
所以,每个投资者都必须问自己的问题是这个。
你想要曝光还是想要所有权?
因为在比特币的世界里,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比特币的实验的第16年,实时观察着围绕它的金融系统在演变。
四年周期,它仍然在图表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但它不再是塑造这个市场唯一的动力。
机构、ETF、流动性流动和宏观政策现在投下了长长的阴影,覆盖了曾经由零售驱动的节奏。
也许我们正进入一个超级周期。
也许我们只是在看着同样的舞蹈,只是与不同的舞伴进行。
无论怎样,这都不是2013年时的同一个游戏了。
然而,在其核心上,比特币并没有改变。
它仍然是一个主权的工具,仍然是一个有限的去中心化资产,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经许可的情况下在任何地方访问它。
改变的只是人们如何与之互动。
我们现在有选择。
我们是要像对待其他可交易股票一样追逐它的价格,还是要拥有它、体验它,并理解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为说实话,接触比特币与拥有比特币并不相同。
前者是被动、便捷且由托管机构管理的。
后者是主动、不便但自由掌控的。
前者说:我希望数字上涨。
后者说:我持有它,因为没人能从我这里夺走。
它赋予我对自己财富的完全控制权。
所以,随着我们前进,无论是进入另一波狂热的牛市还是令人清醒的熊市修正,让我们记住是什么让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仅是利润。
是原则,是信念——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比让我们一次次失望的系统更好的系统。
你不必是个加密迷才相信这一点。
但如果你来这里想了解更多,深入探究超越标题和炒作的内容,不妨看看learning.crypto.com。
你会发现这里的教育尊重你的时间、智慧和自主性。
因为归根结底,比特币并非关于押注价格。
它是关于退出一个破败的系统,并建立你自己的。
而这值得你充分理解和拥有。
我很乐意听听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你认为我们正进入超级周期吗?
你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的四年周期吗?
关于机构在加密领域的参与,特别是比特币,你的看法是什么?
期待听到你的想法。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