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赢家?剖析以伊战争中的"三方皆赢"谎言

in STEEM CN/中文2 days ago (edited)

image.png

以色列与伊朗12日战争:这场"三方皆赢"的奇葩博弈

从损失和战果来看,伊朗无疑处于下风。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判断输赢的关键在于政客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否达成。

以色列的战略意图: 虽然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攻击目的是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但从行动规模来看,其真实目标更为激进。以色列的渗透行动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使伊朗防空系统基本失效,革命卫队高层指挥官遭遇团灭。这显然动用了潜伏多年的情报网络。

开战后不久,内塔尼亚胡公开呼吁伊朗民众推翻现政权,清晰暴露其政权更迭的战略意图。从伊朗初期毫无准备、陷入被动的表现来看,局势确实危急。就连中国国内部分官方背景的时评人也无奈表示"应尊重伊朗人民选择",暗示无论谁执政都需要与中国保持经贸关系——这种表态实则暴露了对失去中东战略盟友的担忧。

以色列的困境: 初期大规模渗透行动表明以色列已孤注一掷。若不能实现政权更迭,这些暴露的情报网络将遭清算,多年经营毁于一旦。然而几天后伊朗稳住阵脚,发动导弹报复并屡次突破以色列防御网,造成不容忽视的损失。从成本核算看,以色列的导弹防御体系难以持续应对。

显然,以色列未能达成政权更迭目标。若美国不直接介入,以伊将陷入持久消耗战——这对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以色列而言是无法承受的。

伊朗的生存逻辑: 对伊朗政权而言,保住权力是核心诉求,"输出革命""构建什叶派抵抗之弧"等只是锦上添花的门面工程。正因如此,在哈马斯遭以军报复时,伊朗并未全力支持这些"小弟"——与政权稳定相比,盟友利益皆可牺牲。

这种态度导致伊朗遭袭时,不仅中俄反应克制,连"抵抗之弧"成员也鲜有实质支援。虽然最终保住政权,但付出了沉重代价:武装力量遭重创,多年构建的地区影响力网络受损,革命卫队高层和技术专家损失难以弥补。

战争结局的深层启示: 这场冲突表面"三方皆赢",实则暴露了双方的战略困境。以色列展示了精确打击能力,却未能动摇伊朗政权根基;伊朗虽存活下来,但虚弱本质暴露无遗——这对集权政权尤为危险。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冷眼旁观的大国。

image.png

Sort: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