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锅匠》
老赵的补锅摊支在粮油店屋檐下,三块砖头架着个炭炉子,烧得发黑的铝水壶整天"咕嘟咕嘟"冒着泡。他腰间系着油亮的皮围裙,上面的补丁比锅底的还多,却总能把破锅烂盆修得跟新的一样。
他的手艺是跟走江湖的师傅学的,补锅不用焊枪,全靠一手"浇铸"的绝活。铝勺在炭火里烧到通红,往锅底漏洞一贴,再飞快地抹上特制的泥膏,冷却后比原来的锅底还结实。孩子们围在旁边看,说这是在变魔术。
最神的是他的"望闻问切"。锅往地上一放,他敲两下听个响:"这锅祖籍是山西吧?"或者"您家炒菜爱用猛火。"有回新媳妇拿着婆婆传下来的砂锅来补,他端详半天说:"锅没裂,是您太紧张了。"后来那砂锅炖的汤,果然格外香。
梅雨季是他的旺季。返潮的锅具容易长锈斑,他就支起油布篷,边补锅边教主妇们用生姜擦锅底防锈。修完还不忘叮嘱:"铁锅要养,跟养孩子一个理儿。"那些经他手补过的锅,后来都成了传家宝。
现在不粘锅流行,他的生意淡了,反倒琢磨出新花样——用废铝铸成小铲子送给老街坊。每把铲子柄上都刻着字:"慢火出真味"、"宽油解千愁"。最近他开始收集老式铜锅,说要办个"锅具记忆展"。
傍晚收摊时,他总要把炭火仔细埋好,这个习惯保持了四十年。在这个崇尚一次性用品的时代,老赵的补锅摊像块活化石,固执地证明着:有些破绽值得修补,有些老物件越用越有滋味。就像他常说的:"锅是家的底子,破了就补,别总想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