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琴师》
老郑的琴铺藏在音乐学院后墙,推门时门楣上的五音石会叮咚作响,像段未完成的旋律。十平米的屋子里悬着各色乐器,从焦尾琴到西洋提琴,都在静默中等待着知音。
他的工作台是块老桐木,上面摆着祖传的工具:唐代的琴轸钥匙、明代的鹿角胶,还有他自己用马尾做的弦距尺。调音时总哼着《阳关三叠》,松香粉末在阳光里飞舞,像细小的音符。
最神的是他的"问诊"功夫。琴往案上一放,他拨两下弦就说:"演奏者左手力度不均"或是"常在潮湿处演奏吧"。有回来修古琴的演奏家,他听完泛音却说:"琴没病,是操琴的人心乱了。"后来那首《流水》的录音,果然比从前多了几分灵气。
演出季前是他最忙的时候。断弦的、开胶的、音柱偏移的乐器堆满里屋。他总在子夜时分工作,说那时"万物静默,最听得清木材的呼吸"。修完还不忘在琴腹贴张符纸,朱砂画的音纹像道护身符。
现在电子合成器流行,老郑却开始修复古代乐器。断纹的漆面他用金丝填补,龟裂的共鸣箱以蜂蜡养护。最近他在收集有故事的乐器——祭祀用过的铜鼓、戏班传下来的月琴,每件都附着小笺记录前世今生。
当暮色透过窗棂,那些悬挂的乐器会在风中微微震颤。在这个追求即时音效的时代,老郑的琴铺固执地守护着木材与丝弦最原始的震颤。就像他总说的:"好乐器不在音量洪亮,在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