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藤椅的老宋》

in #story3 days ago

IMG_20250318_134132.jpg

老宋的藤椅铺子窝在菜市场后头,门口总堆着些泛黄的藤条,在阳光下散发着干爽的草木香。铺子没招牌,但老街坊都认得那个坐在矮凳上埋头编织的身影——灰白头发扎成个小揪,老花镜滑到鼻尖,粗糙的手指在藤条间翻飞如蝶。

他修藤椅不用一根钉子,全凭祖传的"穿藤"手艺。断了腿的、散了架的、被虫蛀的藤椅到他手里,经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一摆弄,总能重获新生。有张民国时期的摇椅,他用了三天三夜复原,最后在椅背暗处刻了朵小小的忍冬花。

最绝的是他的"问诊"本事。客人刚把破藤椅放下,他摸两下藤条接口就说:"家里孩子爱蹦跳吧?"或者"您习惯朝左边靠坐。"有回居委会主任来修椅子,他直截了当:"这椅子没病,是坐的人心里长刺。"后来那主任真带着水果来道谢。

台风季是他最忙的时候。被雨水泡散的藤椅堆满铺子,他就着煤油灯连夜赶工。修好了也不急着收钱,总说:"让椅子回家晒两天太阳再说。"那些被救回来的藤椅,后来都坐得格外久,像是懂得报恩似的。

现在网购藤椅便宜,老宋却收起了徒弟。他说年轻人编的藤椅虽然整齐,但少了点"骨气"。最近他开始用废藤条编小马扎,送给巷子口等校车的孩子们。每个马扎底部都藏着不同的绳结,他说这是"给坐垫安个小心思"。

傍晚路过时,常能听见"咯吱咯吱"的编藤声。那声音不紧不慢,和着隔壁飘来的饭菜香,成了老街最安神的背景乐。在这个崇尚快消品的年代,老宋的藤椅铺子像首古老的童谣,提醒着我们:有些东西,修修补补反倒比新的更贴心。就像他总说的:"藤椅要坐出人形,才算是把好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