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心理容易内耗?

in #stress28 days ago (edited)

现代人为什么容易内耗?
“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自我(Ego)因无力调节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之间的激烈冲突,而导致心理能量(力比多Libido)被大量消耗在内部冲突上,无法有效地指向外部世界,从而产生的一种停滞、疲惫和痛苦的状态。

下面我们来一步步详细解析:

  1. 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
    本我(Id):代表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攻击欲),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只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快感,不考虑现实和道德。

超我(Superego):代表内化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父母和权威的要求,是人格中的“道德检察官”,遵循“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它不断鞭策个体追求完美,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内疚、羞愧)。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审慎。它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其主要任务是调和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苛责以及外部现实的限制。一个健康的自我能够找到满足本我欲望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同时安抚超我。

  1. “内耗”在弗洛伊德框架下的表现
    现代人所说的“内耗”,其典型症状包括:

过度反刍思考:反复思考一件事的好坏、对错,无法做出决定。

严重自我批判: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不够好。

拖延与行动困难:很想做一件事,但就是无法开始,在原地打转。

疲惫感:没做什么体力劳动,却感到心力交瘁。

焦虑与抑郁:持续感到紧张、担忧和无价值感。

这些症状完美对应了自我陷入本我与超我“内战” 的泥潭:

本我登场:“我想休息!我想刷手机!我想吃好吃的!我不想做这个困难的工作!”(快乐原则)

超我立刻压制:“你怎么这么懒惰!别人都在进步,你就知道享乐!你真是个废物!你必须立刻、完美地完成工作!”(道德原则)

自我夹在中间,无力调和:

它无法找到一个让本我“合理快乐”(比如先工作半小时再休息一下)的现实方案。

它也无法说服超我降低标准(“做到良好就够了,不一定要完美”)。

于是,自我只能动用大量的心理能量(力比多) 来 simultaneously “镇压”本我的冲动和“应付”超我的斥责。

  1. 力比多(心理能量)的导向与消耗
    健康状态:心理能量(力比多)应该主要被自我用来指向外部世界,用于学习、工作、创造、建立关系等,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内耗状态:正如您所说,能量导向发生了混乱和倒错。力比多没有被导向外部,而是全部被卷入并消耗在无止境的内部心理冲突中。

本我不断产生欲望,需要能量去压制或满足。

超我不断进行批判,需要能量去辩解和安抚。

自我疲于奔命,像一个同时安抚哭闹婴儿(本我)和严厉家长(超我)的保姆,最终精疲力尽,没有多余的能量去应对现实任务。这就表现为意志瘫痪和情感倦怠。

  1. 社会文化因素的加剧(现代视角)
    弗洛伊德的理论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那个时代超我往往过于压抑。而当今社会的“超我”有了新的形态,进一步加剧了内耗:

“功绩主义”的超我:现代的超我声音不再是简单的“你不该享乐”,而是“你必须优化自己!你必须高效!你必须成功!你必须快乐!”(是的,甚至“追求快乐”也成了一种压力)。这种“积极的暴政”让超我变得更加苛刻和无处不在。

社交媒体的“超我化身”:朋友圈、小红书、Instagram等平台上的“完美人生”模板,成了无数外部超我的投射,不断比对和强化个体自身超我的苛刻要求。

无限的选择与不确定性:现代社会提供了无限可能,但这反而加重了自我的负担。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本我什么都想要,超我害怕选错,自我在决策中耗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