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危害
一、酒的成瘾性:为何难以戒断?
酒精(乙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但其成瘾性源于对大脑奖赏系统的干扰,形成生理和心理双重依赖:
生理依赖
- 酒精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一种传递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反复饮酒会让大脑适应这种“人工愉悦”,逐渐减少自身多巴胺的正常分泌。一旦停止饮酒,身体会因多巴胺水平骤降而出现戒断反应(如手抖、心慌、出汗、恶心、焦虑甚至癫痫),迫使个体通过再次饮酒缓解不适。
- 长期饮酒会改变大脑神经通路,使身体对酒精产生“耐受性”——需要越来越多的酒精才能达到原来的愉悦感,进一步加剧依赖。
心理依赖
- 酒精常被用于缓解压力、焦虑或社交紧张,长期使用会让人形成“饮酒=舒适/放松”的条件反射,一旦遇到类似场景就会渴望饮酒,形成心理上的强烈需求。
- 部分人会因对戒断反应的恐惧、社交圈子的饮酒文化等,难以主动停止饮酒,最终发展为酒精使用障碍(俗称“酒瘾”)。
二、酒的危害:全身多系统受损+社会风险
酒精几乎对人体所有器官和系统都有损害,且危害程度与饮酒量、频率呈正相关:
- 对身体器官的直接损害
- 肝脏: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可导致:
- 脂肪肝(饮酒过量者中70%以上会出现);
- 酒精性肝炎(肝细胞炎症、坏死);
- 肝硬化(肝脏纤维化、功能衰竭,不可逆,晚期可能发展为肝癌)。
- 消化系统:
- 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 干扰胰腺功能,诱发急性胰腺炎(死亡率较高),长期可发展为慢性胰腺炎。
- 心血管系统:
- 短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假日心脏综合征”);
- 长期饮酒会升高血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风险。
- 神经系统:
- 慢性酒精中毒会损伤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导致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如“韦尼克脑病”)、平衡失调、手抖等;
- 影响周围神经,出现手脚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
- 其他:抑制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影响生殖系统(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月经紊乱、胎儿畸形风险增加,即“胎儿酒精综合征”)。
- 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短期:酒精会降低判断力、自制力,导致情绪失控(如易怒、冲动)、行为失当(如暴力、酒驾)。
- 长期: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风险,部分酒瘾患者会因无法控制饮酒而产生自责、自卑,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酒精性精神病)。
- 社会危害
- 酒驾、醉驾是全球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1/3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酒精相关。
- 酒瘾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如家庭暴力、经济纠纷)、职场问题(如旷工、工作失误),甚至引发违法犯罪(如酒后寻衅滋事)。
三、关键提示
- 不存在“安全饮酒量”: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健康风险(如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饮酒无益处”。
- 成瘾后戒断需专业帮助:长期重度饮酒者突然停酒可能引发严重戒断反应(如震颤性谵妄),甚至危及生命,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戒酒并接受心理干预。
总之,酒精的成瘾性和危害远超其短暂的“社交或愉悦功能”,远离酒精是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重要选择。
Sort: Trending
Loading...